当不“塑”之客,从“要我禁塑”到“我要禁塑”
新闻来源:海客谈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07-24  打印本页 74次浏览

买把青菜,喝杯奶茶,打包盒饭……

日常生活中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曾经无处不在

图片源于网络

不要小看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一个塑料袋、一根塑料吸管、一片聚乙烯农用地膜……它们进入土地后,需要上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降解,势必会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7月23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全省禁塑工作,强调做好禁塑工作不可急躁、不可懈怠,要久久为功、抓在日常,确保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争取突破性进展。

《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发布已两年有余,省政府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召开禁塑专题会议?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当前,海南禁塑工作正在进行时,这场不“塑”之约,需要人人共赴。

海南“禁塑”标志。资料图,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01为什么要禁塑?

喝奶茶换了纸吸管,购物袋也换了生物降解材料……大家可能一时难以习惯悄然变化的购物环境,也可能会对替代产品有顾虑,比如是否物美价廉、是否结实耐用、是否真达到了环保要求等等。

海口一连锁店里出售的环保布袋。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但从长远来看,这场变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但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4亿吨,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另有研究显示,目前海洋里漂浮着5.25万亿个塑料碎片,在北纬35°到42°之间的太平洋海域,甚至汇成了一片由400万吨、1.8万亿个塑料碎片组成的“垃圾大陆”。

动图来源腾讯视频

海洋里的塑料垃圾,会缠绕海洋动物或被其摄食,直接或间接致其死亡。这些塑料碎片,还会被分解为塑料微粒,成为鱼类和浮游生物的食物,最终在人类体内富集。并非危言耸听,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微塑料,相当于每周吃掉一张信用卡。

实际上,限塑、禁塑并非新鲜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过,但成功的却不多。限塑、禁塑如同一阵风、风过就反弹的现象时常发生。

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引领全球塑料污染防治,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在2020年、2022年和2025年底分阶段限制使用部分塑料制品。

2020年8月,当其他省(区、市)在出台或酝酿落地举措时,海南正式公布首批禁塑名录,并在重点行业和场所开展禁塑试点工作。

之所以先行一步,是因为海南早已做好准备——自2018年以来,海南把禁塑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推动该项工作中经历了“三步曲”的考验: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从2018年4月中央12号文件正式提出禁塑到2020年3月底,主要是做立法、标准制定、执法体系建设、替代品保障供应等方面工作;

第二阶段是试点试行阶段,从2020年8月到11月,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重点行业和场所率先试行禁塑工作,为当年底正式全面禁塑的实施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是正式实施阶段,从2020年12月1日《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施行开始,海南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禁塑名录中的所有塑料制品。

经受了重重考验,海南终于正式进入“禁塑时代”。

02禁塑带来哪些变化

自从定下这场不“塑”之约,海南就开始逐步“告别”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两年多来,海南始终高度重视禁塑工作,将之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导性项目高位推动,以地方立法破题,构建了“法规+名录+标准+可追溯平台+替代品产业”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具有海南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污染治理方案。

海口一农贸市场的全生物降解购物袋。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如今,各大商超的连卷袋被换成了符合新规的可降解塑料袋;不少餐饮店里,打包用的杯具、餐具,也不再是原来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禁塑令”带来的绿色生活新主张,正在渗透各式各样的场景——全省党政机关、环卫系统、公立医院、学校等已基本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全省55家3A级以上景区也已基本实现全面禁塑。

更多变化,体现在民众身上——禁塑之后,有人自发地使用布袋替代塑料袋,有人有针对性地选购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还有渔民在出海打鱼时顺带打捞带走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

每一个看似日常微小的选择,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当下和未来。

03禁塑还要怎么做?

但是,和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告别”并非易事。

禁塑,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还有可能触及部分人群的利益,阻力大、难度大、系统性强。“禁塑令”从成果初显到全面落实,无疑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时至今日,依旧有人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对因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以为意;有商家通过伪装包装、虚假申报,将违规塑料制品运入海南;有电商平台履行禁塑承诺不到位,对进驻企业的巡查、通报、约谈等措施不落实……

面对这场“大考”,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市民在海口市某医院综合楼一楼大厅使用自助取袋机扫码领环保购物袋。   

之所以称之为“大考”,是因为禁塑工作在国际上还没有完全成功的经验可循,海南把这项工作开拓好、开展好,能够有力推进自贸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能为世界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海南方案,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大国担当、海南作为。

如何进一步突围?

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这几个重大关系中,包含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禁塑,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上下同欲、“内外兼修”,对指导海南推动该项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省政府专题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毫不放松抓好禁塑工作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这意味着,在禁塑这场“马拉松赛”中,我们不仅要清醒地分析研判存在问题,不断压实市县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更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的广度、频度、深度,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千家万户群策群力参与禁塑工作的热情。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我们呼吁大家把观念从“要我禁塑”转变为“我要禁塑”,在全社会形成“海南禁塑,我要尽责”的良好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不“塑”之客,共赴这场不“塑”之约,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说“NO”!

海报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