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1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布→
新闻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昌市融媒体中心、文昌市旅文局 时间:2025-03-17  打印本页 次浏览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调要积极培养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技艺精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能力水平,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经推荐申报、材料复核、专家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确定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现予以公布。

希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2025年3月12日

 

其中

我市木偶戏(文昌公仔戏)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尤盾入选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文昌公仔戏

文昌公仔戏,又称“木偶戏”,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品种之一。文昌公仔戏的唱腔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包含生旦净末丑等二十多种角色常用曲调有中板、高腔、小曲等三十多种,演出时通过操纵木偶在幕前作出表演。文昌公仔戏融文学、美术、音乐和戏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寓教于乐的社会价值。

林尤盾和他的公仔戏

我市这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林尤盾,坚守用公仔戏讲好文昌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和文昌公仔戏的故事。

林尤盾师从父亲林洪泮,其父木偶戏演技精湛,在琼北一带广为闻名,深受观众喜欢。受家庭氛围熏陶,林尤盾10岁学习基本功,17岁正式演出,1983年起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到处演出,至今已表演公仔戏40年。多年的历练,他的唱腔与公仔表演技艺日益纯熟,并创立了文昌龙楼飞龙木偶戏艺班。如今,做木偶的人越来越少,在文昌本地几乎找不到了,在林尤盾眼中,每一只木偶都是这门手艺不可再生的骨肉,一只品相上乘的木偶要价1000元,林尤盾已经收集了上百只木偶。

在林尤盾父亲那一辈,一年演出几百场是常有的事。如今除了过年,林尤盾的演出场次并不多,因此班子里的成员大多有着别的工作,甚至没有排练的时间。好在整个班子已经搭了30多年戏,乐队和演员的配合早已炉火纯青,2008年,文昌公仔戏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仔戏在民间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在林尤盾看来,传承好这门古老的技艺,自己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

由于演出的减少,很多剧本因为无人演出而面临失传,林尤盾开始着手研究父亲和师傅们留下的100多部戏本,他一直相信公仔戏不该被封存在旧戏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只要找到最能代表文昌的剧目进行排练,这门他付诸了半生光阴的艺术,总会有合适的舞台。

林尤盾曾经说过,“公仔戏应该要继续传承下去,现在学公仔戏应该从年轻一辈学起,要开展公仔戏进校园这种活动,让小孩感兴趣,把这种公仔戏的文化传承下去,因为公仔戏也是文昌文化的名片。”


一起沉浸式感受文昌公仔戏的魅力↓↓↓

image.png

点击查看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