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请到文昌“追”火箭,一起向浩瀚天宇进发!
新闻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5-04-04  打印本页 次浏览

微信截图_20250407154409.png

4月4日,海南日报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澎湃园动力——

2025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

高质量发展全媒体调研行》

系列报道刊发文章

《文昌国际航天城全面提升发射能力,

加速推进航天产业集聚

“请到文昌追火箭”》

《海南日报》(2025年4月4日A02版)


全文如下↓

文昌国际航天城全面提升发射能力,

加速推进航天产业集聚

“请到文昌追火箭”

“5、4、3、2、1……发射!”随着烈焰喷涌,火箭直入苍穹。这样的场景,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越来越频繁。不久前的3月12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更是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双工位、多型号、高频次”发射能力。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作为航天强国战略承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正锚定“商业航天先行示范区、航天新经济样板区、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港” 的发展目标,擘画“向天图强”新蓝图, 以产业集聚之“势”,谋园区发展之“强”,努力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

在文昌,火箭每次发射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看。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元才 摄


“最快每半个月就可以发射一次”

3月12日上午,记者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看到,刚刚完成发射任务,工作人员就马不停蹄抓紧修复发射塔架。“只需5天修复,就能恢复到发射前状态。”现场专家给出初步评估结果。

“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椰林。”回忆起发射场建设之初的景象,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商发)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天梁历历在目。

缺专家、缺技术、缺经验,没有先例可循……摆在眼前的一个个难题,并没有困住海南商发的脚步。缺人,就边抢工期,边建队伍;缺技术缺经验,就边学理论,边想架构。

海南商发把星箭研制技术人员、有发射场管理运行经验的技术骨干陆续请来,将各地航天技术领域近400名人才集聚一起,与设计单位商讨,慢慢把图纸“磨”出来。

最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启动建设到首发成功再到双发射工位投入运营,用了不到3年时间。在杨天梁看来,这只是海南开启“商发时间”迈出的“第一步”。“今年起,商发将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最快每半个月就可以实施一次发射任务。”

杨天梁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成为星座建设的主要发射场之一。

“未来3到5年,我国商业航天将会迎来高密度的发射期,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发射场支撑能力。”杨天梁表示,海南商发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工程建设,预计2026年底实现发射。“新建的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年度发射能力累计将不少于32发,4个发射工位的设计年度发射能力有望超过60次。”

站在一号发射塔架的顶层,杨天梁的目光落在西南方向:再过不久,三号、四号发射工位也将高高耸立在椰林碧海之间。“我们再次启航,向浩瀚天宇进发。”


“计划在海南实现火箭海上回收”

当前,一批火箭企业的总装总测厂房在文昌加紧建设,部分已经投入使用。星际荣耀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项目正是其中之一。

“火箭的可回收与重复利用技术,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大难点。”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宝海透露,今年公司将在文昌进行火箭发射、回收和重复使用的全闭环产业链布局。

3月26日,记者在海南星际荣耀项目现场看到,近200名工人正赶工期、追进度,复用厂房A的外部维护结构和内部装修同步施工,计划4月交付使用。

“一期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每年12发火箭总装总测重复使用的能力。”李宝海告诉记者,目前海上回收平台系统正在开展生产制造,计划今年7月交付使用,在海南开展测试工作。通用型动力系统试车基地也已经开展施工、安评等工作。“确保今年内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执行首飞,同时实现‘入轨+海上回收’的目标。”

凭借低纬度、发射成本低、海运便捷等资源优势,文昌正形成“火箭总装—卫星量产—数据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努力打造千亿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26家卫星产业集群企业正加速落地。以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火箭院、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中国星网集团为“链主”的产业生态,已在海南逐步形成,与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一批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形成协同互补的优势发展格局。


“游客追火箭,我们也沾光”

火箭的一次次升空,犹如强大的引擎,引爆了文昌的旅游热潮,这让龙楼镇这个滨海小城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航天小镇。

“实在抱歉,我们满房了!”3月29日,龙楼璟蓝花园民宿主理人李海燕回复小红书平台上的房源问询。

3月30日凌晨的火箭发射,让龙楼旅游再次升温,给李海燕的民宿带来又一波流量。她笑言,“航天IP ”的热度,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文昌“追”火箭,让自己的民宿“沾了光”。

今年以来,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版图的扩大,一批航天主题文旅项目纷纷上马。

“陨石很奇特,宇宙真神奇!有机会很想去太空一探究竟。”3月27日,文昌极星陨石博物馆正式启动试运营,来自上海世外附属海口学校的研学团学生成为首批体验者。

“今年文昌将加快商业航天全链发展,谋划推进航天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落地,打造‘航天旅游之都’。”文昌市人民政府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介绍,航天城积极探索 “航天+旅游”模式,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博物馆联合推动中国航天博物馆海南馆建设前期工作,与中旅集团联合推动航天科普中心改造升级,探索推动航天旅游“主题公园+工业旅游+酒店住宿”开发模式。“我们向更多游客发出邀约:请到文昌追火箭!”

如今,在南海之滨,以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为原点,火箭、卫星等多个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星罗棋布,航天产业蓬勃发展。不难想象,在未来,随着一枚枚火箭点火升空、刺破苍穹,海南“向天图强”的篇章将更加辉煌耀眼。

天涯时评

以场带产,抢跑万亿新赛道

作者 魏燕

浩瀚苍穹,星辰大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今年3月12日,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双工位、多型号、高频次”发射能力……近来,海南在商业航天领域“大动作”不断,在商业航天新赛道上崭露头角,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发展商业航天,海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南纬度低,火箭在这里发射时运载效能更高,近海位置也便于火箭回收。从政策上看,自贸港各项政策优势叠加,为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文昌国际航天城受益于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优惠政策,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构建完整的航天产业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海南依托自身优势,坚持“向天图强”,迈出了“以场带产”的新步伐。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重要的航天发射基地,承担过多项航天发射重任;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已经有2个工位可以运营。以两个“场”为牵引,文昌国际航天城吸引航天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加速聚集,带动火箭、卫星、数据产业链和“航天+”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产值不断刷新,拓宽了商业航天新赛道。

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已聚集近3000家企业,其中航天类企业超700家,形成“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协同的产业生态;航天旅游成文昌“新名片”,每逢发射,龙楼镇民宿爆满,研学旅游、科普教育蓬勃兴起;“太空育种”项目落地农业,航天大数据服务生态环保、海事监管等领域,科技红利惠及民生……商业航天产业实现了“1+N”的跨越,成为海南“向天图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充满无限可能。抢跑这条万亿新赛道,海南还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链”上发力,不断强化产业集群建设,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集研发、制造、发射、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大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深入挖掘“航天+”的潜力,推动航天技术与旅游、教育、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让海南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全新动能。


权威访谈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

党委委员、总经济师孙副林:

加快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四梁八柱”

“不容松懈,时不我待。”4月3日,在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孙副林用这8个字,浓缩总结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

孙副林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回顾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发展之路:2020年“诞生”,2021-2022年“蹒跚学步”,2023-2024年开始“小步快跑”,当前则是“加速起飞”。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也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今年的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航天元素,对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文昌国际航天城抢抓发展机遇,遵循“种发射之树、聚全球之需、育产业之势、结数据之果”的发展逻辑,坚持“以场带产”,高标准打造产业空间。

“今年,文昌已成功执行3次火箭发射任务,商业发射场三号、四号发射工位正加快建设,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和发射工位拓展逐步加快,计划2027年实现每年50次以上商业发射任务。”孙副林告诉记者,当前,文昌国际航天城按照“星箭场”模式规划,充分发挥“两场三链”的核心优势,加快形成“3+1+N”产业集聚优势,谋划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四梁八柱”。

“目前,园区在建项目48个,总投资262.86亿元。2025年拟推动新开工项目29个,总投资230.87亿元。”孙副林表示,接下来,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将坚决落实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狠抓重大牵引性项目建设,加强商业航天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航天城。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发布